英國歷來最高溫熱浪 機場跑道熱融是甚麼概念?(Billy)
2022-07-27
出版:2022-07-27
更新:2022-07-28
在香港土生土長的Eric Yip,以十九歲之齡於今年三月,奪得英國全國詩歌大賽冠軍,成為歷年最年輕的得奬者。他近期接受AFP訪問,直言寫詩是他的「個人抗爭」,讓情緒得到解放。雖然他以第二語言創作,但英語反而成為一種流露更見自然的「私人語言」。
訪問的開首描述,Eric在青少年時期,被困在香港教育制度的壓力鍋內,透過寫詩找到他個人的一種逃避方式。在劍橋大學經濟系讀一年級的他重提,高中的英語課程以嚴格的課程大綱為本,令他在閱讀課外讀物時獲得一種「解放」(liberating) 的感覺。「當時寫詩是我個人對這種軍訓式嚴格制度的一種抗爭。」他說。
"Writing poems was a private rebellion against this regimented approach."
在得奬之作《Fricatives》(英語發音中的擦音)之中,他就以一個「帶著香港口音、架著眼境的男孩」( 他自己?"spectacled boy with a Hong Kong accent" )學英語發音作開端,然後再引入語言、種族、性別和移民等議題的探討。
「當以第二語言寫作時,永遠會感到一種程度的隔閡。」Eric說,但英語現時已成為他的「私人語言」( "private language"),文字流露得更見自然。「我所重視的是寫作的情感真相(emotional truth:情感上真實的感受)。如果英語可以讓我更接近情感真相,我就會繼續用英語。」
"What matters to me is the emotional truth of writing. If English is what will get me closer to that, then I'll keep using it."
從沒想過會拿下英國詩歌桂冠的他,今年三月,擊敗來自全球100個國家的700個對手,拿下英國全國詩歌的桂冠,讓他擠身近年越來越受國際關注的香港英詩詩人行列。當時,在香港引起傳媒一陣騷動,但本地報章對詩中一幕同性戀性愛(在廣東酒樓廁格內口交)卻鮮有提及,反映部分本地讀者複雜的感受。
「詩中的性愛和同性戀元素絕對有必要。」Eric說。「我是想以此類比口語表達能力與殖民主義,並如何扣回屈從這個主題。」(作者自己解釋清楚,不用再爭議,也不用再替他加上不同的演繹)
"The sexual element and the poem's queerness are absolutely essential."
"I was thinking about the parallels with oracy and colonialism, how it all ties back to submission."
英詩在香港屬小眾領域,絕少得到建制支持。接受AFP訪問的英詩詩人認同,他們的作品在香港絕非主流,但在邊緣上寫作,讓他們可以挑戰香港的規範。
在本地大學任教、四十三歲的Nicholas Wong,近年以同性戀詩歌,屢次奪得國際文學奬項,最近亦入選Lambda Literary Awards的決賽。他表示,平日會以他認為最即時、最自發的方式,去發掘關於「慾望之日常」(everyday desire) 的題材。在最近的一首詩作中,就描寫了關於想像邀請父親出席台灣婚禮的畫面(台灣是亞洲唯一承認同性婚姻的地方)。
Nicholas見證了香港的英詩近年的發展。出版詩集起過十年的他表示,他敢於以西方人感覺較為模糊的方式去做語文實驗。「或許這是我的第二語言,我愛它時不會假定它也會愛我。因此,我想跟它一起怎樣就怎樣;對它怎樣就怎樣。」他自謙地說。
"Maybe because it's my second language, I don't assume it will love me back. So I can do whatever I want with it and to it."(Eric在社交媒體分享這篇訪問時,亦特別節錄Nicholas這段說話。)
詩人即是詩人,連自謙之詞也這麼富有詩意。然而,兩個不同年紀,身處不同時空地域的香港詩人,不約而同地認為以第二語言來創作,反而更見自由、真實和自然。那到底在說著什麼的一回事?
或許我們真的要卸下母語的包袱,逃跑到另一種語言的世界𥚃,才可以發掘和面對更為真實的自己。